早年性侵害

全芯創傷復原中心 / 早年性侵害

早年性侵害倖存者的獨白

其實…那件事情已經過了很多年了…即便長大了,我卻總覺得自己跟別人有些不同…我想跟別人靠近,卻不知道怎麼走過去,很像被困在一層膜之中…一個人…很孤單,但也很安全,彷彿我跟這個世界保持距離,就不再有人可以傷害我了…

倖存者的獨白

小時候,他曾是我最喜歡的長輩,每次都會帶我喜歡的零食或玩具來給我,他說,我只要聽話他就會對我很好…我聽話了,可是為什麼每次都好痛,我不喜歡這種好,他說我是個又壞又自私的孩子,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人喜歡的…我跟媽媽說,但媽媽說她討厭說謊的孩子。所以我不再說了…不再讓大人生氣…是不是大家就會喜歡我?

倖存者的獨白

好不容易,現在的我擁有了自己的孩子,但我卻開始陷入恐懼,如果我的孩子跟我遇到一樣的事情呢?我會無法原諒我自己! 我的先生知道我的過去,但他總說我想太多、太緊張了,他不明白當我看到孩子越長越大,越接近當時的年齡時,我有多害怕…先生說我嚇到孩子了,我覺得他不瞭解我的痛苦,也常和他在管教孩子上有爭吵,我不想要這樣,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…

倖存者的獨白

早年創傷帶來的長期影響

國外已有許多研究在探討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的童年逆境經驗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,ACE)對於成年時期身心健康有關聯性。研究結果發現,一個人遭逢越多項童年逆境經驗,他們長大之後遭遇到各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。
※童年逆境經驗區分為十個種類,主要是十八歲以前可能遭遇的負向經驗(新增),每一個類別都計 1 分。

1. 你的父母(或繼父母)、或同住在家裡的大人,會咒罵你、羞辱你、或貶低你。或是你會擔心他們會做出一些行為,讓你受到身體上的傷害。

2. 你的父母(或繼父母)、或同住在家裡的大人,會推你、抓你、打巴掌、或朝你丟東西。或是會打你,讓你身上有傷痕、瘀血或嚴重受傷。

3. 家裡的大人、親戚/手足、或家族友人、或至少大你五歲的陌生人,曾經以帶著性意味的方式,觸碰或撫摸你的身體,或要你觸碰他/她的身體。或曾經企圖或實際與你發生任何形式的性行為(例如,愛撫、口交、肛交、或陰道插入)。

4. 家裡沒有人讓你覺得自己是重要的、或特別的,你覺得自己不被愛。或是家裡的人,彼此間不會互相照顧或親密,你無法從家庭獲得支持與力量。

5. 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,或只能穿髒衣服,或你的父母會因為喝太醉,或吸毒變得精神恍惚,而無法照顧你。你覺得沒有人會照顧你並且保護你。如果你有需要,沒有人會帶你去看醫生。

6. 你的母親(或繼母)會被你的父親(或繼父、母親的男友),或是你的父親(或繼父)會被你的母親(或繼母、父親的女友)推、拉、打巴掌、丟東西、踢、咬、用拳頭揍、或被硬物重擊,或是被不斷地毆打好幾分鐘,或是被持刀或槍威脅或傷害。

7. 你曾經跟有酗酒或酒精成癮、或吸毒或藥物濫用問題的人同住。

8. 你曾經跟患有憂鬱症或心理疾病、或曾經企圖自殺的人同住。

9. 你的父母曾分居或離婚。

10. 和你同住的人或家人,曾經入獄服刑。

資料來源:<<深井效應: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>>


如果你是童年受虐的倖存者,你很可能仍在它的負向影響下繼續受苦而不自知或者不知該怎麼辦,這些負向影響包含:
1. 慢性腹痛、頭痛、胸痛、暈厥以及類似痙攣的發作
2. 消化道問題、飲食障礙
3. 成癮(酗酒、嗑藥、購物、賭博、偷竊、性、工作狂)
4. 完美主義、自我批判
5. 自我忽視、自我毀滅(自我傷害、自殺企圖)
6. 搞砸親密關係或職涯
7. 有暴力的傾向或者選擇會施暴的伴侶

資料來源:<<你發生過什麼事(2022)>>

我們想讓你知道,即便有上述的這些情況發生,這也並不是你的錯
在你成長的過程中,這一路走來有多不容易,我們心疼你,也尊敬你。

早年性侵害倖存者的情緒陰影—羞愧感

其實羞愧等感受也常出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,但對於早年性侵害存者來說,這種情況會更加頻繁,因為身體的侵犯不僅僅是身體受到攻擊,對我們的人格來說也是一種汙衊—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攻擊我們的身體。但是當我們還小的時候,我們怎麼能理解,這不是我們的問題、不是我們的錯。
生而為人,我們都會想要相信自己能夠自我掌握,當這樣的掌握感遭遇到任何形式的侵害,我們會感覺到被羞辱。我們認為自己應該要有能力自我防衛,但我們沒有做到,就會感到無力、無助,而無力感會導致自責內疚和羞恥。
1. 怪自己太順從,沒有好好拒絕
2. 怪自己沒說實話,讓性侵的事情持續下去
3. 怪自己行為或衣著,讓對方誤會
4. 無論如何都有人受傷,而這些傷與我有關
5.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,我也有責任
6. 不能讓別人看見真實的我,那實在太羞恥了
7. 我是殘破的、有瑕疵的
8. 我沒有用、沒有價值

上述這些感受會充斥在你每個呼吸、滲透你在每個生活細節裡。然而我們想讓你知道,擁有這些感覺是非常、非常正常的事情。因為我們的家庭教養、生活經驗、社會文化,大多傳遞出要以和為貴、家醜不可外揚、我們對性的感受不可輕易表達,不論那些感受是好的或是不好的、我們的文化宣揚忍耐和堅強,不鼓勵人承認和談論自己的脆弱與痛苦,認為這樣是軟弱的表現…但情緒若沒有處理,就會像久未疏通的下水道,在心裡發臭、腐爛…

我們邀請你能夠正視創傷帶來的影響,讓我們有機會能夠理解你,陪伴你,讓你知道–在復原的這條路上,你並不孤單。